栏目导航
-
一团“泥巴”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4月22日至23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江苏无锡、镇江等地,沿着古老运河的脉络,在一个个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里探寻“泥巴”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宜兴是天下闻名的“陶都”,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的蜀山古南街则是紫砂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走在古南街上,脚下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缮的石板路,道路两侧是大量的名人故居、老字号店铺和作坊类的古建筑,处处透露着历史的点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感受紫砂文化。
但曾经有一段时间,古南街只生活着少数当地的老人,平均岁数65岁,除了几户人家制作粗陶外,多数房子基本被闲置。
2015年,丁蜀镇启动了对古南街进行整体保护及修复工作,出台了《古南街建设导则》,以修缮陶艺家顾景舟故居为起点,开始了古南街房屋的修缮及翻建。
“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我们有一个秘诀,就是定期开座谈会,采集居民们的需求,逐一进行解决。”宜兴市文化出口基地主理人储诚亮介绍。正是一次又一次真心实意帮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打动了大家,于是抱怨、不配合的人少了,热情参加进来的人多了。古南街的建设得以有效推进。
房子修好了,年轻人回来了,新业态也随之被引进,不断激发着古街的生机活力。“古街改造后,很多外出学习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或继承家业,或在当地创业,为古街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储诚亮说。
张华煜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她出生在宜兴,家里长辈从事紫砂行业,“我从小是在泥凳边上长大的。”张华煜笑着说。5年前,她在古南街开了自己的紫砂工作室,“这里本身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经过政府修缮后,环境很优美,每天在这里工作,心情会变得特别好。”
古街焕然一新,人气日益旺盛,不仅吸引本地人回到家乡,也吸引着更多外地的年轻人扎根于此。蔡炜晴是浙江长兴人,偶然了解到紫砂文化,3年前,她来到古南街,开始跟随高级工艺美术师厉上清学习紫砂陶刻,“学了几年的陶刻,让我对民间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我会一直在这条路上坚持到底。”
为了放大古南街的紫砂文化特色,古南街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邀请陶瓷艺术大师入驻,不少紫砂爱好者慕名而来,在了解、体验紫砂文化之余,也期待来一场与大师的偶遇。
顾涛就是入驻的大师之一,她在古南街上打造了“蠡河涛声”公共文化空间,“这里相当于一个文化驿站,会不定期举办雅集、读书、书画交流等活动,你们可以坐下来慢慢品味紫砂文化,欣赏书画作品。”
接下来,顾涛想成立一个古南街文创园,为“玩泥巴”的女性陶艺从业者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不同的主题活动,提升姐妹们的文化渊源,为紫砂作品注入灵魂,让大家既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紫砂人,也能成为一个紫砂的文化人。
无锡市梁溪区作协主席、无锡地方文化研究学者阮夕清多次想象过这样的辉煌场景:400多座砖窑沿着古运河一路延伸大约1.5公里,夜晚时分,每个砖窑的炉火都烧得通红,从远处看,半边天都被染红了。
这样壮丽的场景或许真的存在过。无锡在明清时期是中国砖瓦生产和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修筑“明城墙”所用的城砖,其中一部分由无锡烧造。鼎盛时期,无锡的砖窑达到400多座。
然而,随着无锡制窑业的衰落,不少砖窑逐渐荒废。在阮夕清的儿时记忆里,荒废的砖窑是他和小伙伴的快乐天地,在里面玩游戏、捉迷藏是常事。“砖窑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情感记忆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情感,在看到完全开放式的砖窑因为长久的风吹日晒,导致出现窑包上长出植物、窑体坍塌等情况时,阮夕清十分担心砖窑的消亡。
这团“泥巴”该何去何从?清名桥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打造和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消弭了阮夕清的疑虑。
2007年,清名桥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贯彻“整体创造、有机更新”的思想,秉持“永续留存、永葆活力、永泽于民”的保护与发展理念,对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了保护与修缮,并植入了符合保护要求与发展需要的功能业态。
“无锡在大运河传承保护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乡土气和烟火气。”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说。至今,清名桥一带仍生活着3000多名祖上烧窑的运河儿女,在窑群遗址博物馆筹建过程中,这些窑主后人不仅捐献了大量文献资料,还把家中世代收藏的珍贵砖瓦无偿捐赠。
现在,走进清名桥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行至鼎鼎有名的清名桥,沿大窑路而行,便能来到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一睹600余年的无锡砖瓦史。沿着古运河,河畔周围的各类新业态蒸蒸日上,吸引着更多人踏上这片“运河绝版地”。
唐代的渡口客栈小山楼遗址,宋代的铁柱宫遗址,元代的昭关石塔漫步在长约1000米的西津渡古街上,随处可见从六朝至清代的历史古迹。
自1998年以来,镇江市政府以“弘扬津渡文化”为宗旨,以“传承历史文脉,复兴街区风貌,提升街区功能”为主要目标,实施修缮保护和开发建设,街区内众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景点得到修复。
保护开发后的西津渡,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同时也提升了西津渡的综合功能,增强了活力,走上复兴之路。其中,民间手工艺、地方土特产、旅游品等经营项目为主的小码头街传统商贸街热度在持续走高。
“滴滴滴!”轻轻吹起手中的泥制品,它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叫声”来,这是镇江乡村地区独特的民间玩具、吉祥物太平泥叫叫,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太平”是寓意给人们送去健康平安,“泥”是它的材质,“叫叫”是镇江方言里哨子的意思,这便是太平泥叫叫名称的由来。
周宝康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泥叫叫代表性传承人,他常年“驻守”在小码头街上的太平泥叫叫体验店。
“我们入驻街区后,和街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一方面,太平泥叫叫为街区的文化业态增加了地方特色,提升了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借助街区的人流量,这一非遗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传承。”周宝康开心地说。
手持一款蝴蝶形状的挂坠项链,周宝康和记者说,这是店里的一个爆款。“这是周老师的徒弟唐颍从《红楼梦》中得到灵感设计的。”太平泥叫叫体验店负责人殷谏生接过线岁的姑娘,去年把幼儿园的工作辞了,开始专职做太平泥叫叫。”
在殷谏生看来,年轻人的加入,给非遗发展带来了新视角、新活力和新希望。2023年,唐颍的作品《寻声》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评暨陶艺论文评比作品类金奖,这幅作品中,数不清的蓝色蝴蝶从下向上,振翅高飞。
“蝴蝶很轻盈,泥很厚重,她用泥塑来做蝴蝶,就像是非遗文化负重前行,但有着光明的未来!”殷谏生笃定地说。
- 再来一批!海淀16个老旧小区即将改造!惠及7712户!
- 世界水日·媒体聚焦 硬核技术“复苏”河湖环境
- 从来就没有IMAV阀座MGZ-06S-AA10+BB10-05
- 装备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